這本書不只是僧侶的生命智慧,也是對現代人追求成功與幸福的深刻反思,帶領讀者思考如何過上更輕盈沒有沉重包袱的人生。

出版訊息
書名:我可能錯了: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
原文作者: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, Caroline Bankler, Navid Modiri
譯者: 郭騰堅
繪者: 托馬斯.桑切斯(Tomás Sánchez)
出版社:先覺
出版日期:2023/02/01
引言
初見這本書的書名會覺得很有意思,身處在高壓式教育的亞洲社會,一般人的共同缺點大概就是死不認錯,往往因為情緒的恐懼,只好嘴硬,或者多加掩飾,拖別人下水,把責任外推,好像不這麼做我們就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,承認錯誤對我們來說居然是如此的困難,甚至有人終其一生都在學習這份生命的課題。
內容摘要
這本書講述了26歲事業有成的比約恩,在即將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的財務長時,選擇拋下一切到泰國森林展開17年的出家生活。在森林寺院中,他被授予了稱號Natthiko──意思是「在智慧中成長的人」。「我可能錯了」這句話,正是比約恩在寺院中汲取到最有智慧的工具,幫他挺過17年後再回瑞典時的憂鬱風暴,以及罹患漸凍症逐漸走向死亡的日子,他透過自己的經歷,分享如何在無常中尋找內心的平靜。
個人感想
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段話
人都很喜歡認為自己對眼前發生的事很了解,也能準確解讀各類事件與周遭世界。覺得自己就是瞭若指掌。也自認可以決定與斷定各種現象的是非好壞。我們往往認定,生活應該按照自己的希望與計畫發展。但通常情況並非如此。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,這是一種智慧。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,就是一種智慧。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。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。
當初讀到這段文字時,多看了幾次,有知識的人很多,但是有智慧的人卻是少數。過去總希望事情能按照自己的計畫發展,若結果不如預期,便會感到煩躁,甚至質疑自己的能力,覺得連可控的事都無法做好,彷彿是一種失敗。然而,隨著年歲漸長,我逐漸體悟到——無常才是人生的常態。我們的價值並不取決於這些執念,也不該由成敗來定義。即使事情最終未能如願,但只要在過程中盡力去做,不用逼自己一定要做到完美,那就足夠了。
推薦原因
這本書推薦給有一點生活歷練的人,如果是20幾歲的我看到這本書可能不會有太多感觸,那時還有太多稜角需要打磨,總覺得世界就該圍繞著自己轉,不能有失控的計畫,不能接受自己一事無成,到了30幾歲開始逐漸明白,活在當下的重要,那些可控不可控的事情已經不再重要,他人的意見不管是關心或是順口一提,也不再太往心裡放,挑重點聽,其餘的就放水流,突然想起了在薩提爾課程老師在書上送我的一句話,順應生命之流,那時我似懂非懂,現在好像有點了解,放棄自己固有的思考,讓自己像水一樣,接受任何可能會有的改變,沒有一定要這樣做也沒有非要那樣做,相信自己會走到正確的地方,那麼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走到該走的地方。
購書連結
誠品線上:我可能錯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