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8月份選書|冰山對話:從開門到關門、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

by 鄰居小薛

有效的溝通,目標不在解決問題

真正的對話,以靠近自己為起點

出版訊息

書名:冰山對話:從開門到關門、從理解到支持的深度溝通

作者:李崇

出版社: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

出版日期:2022/09/30

溝通三步驟

連結自我

大部分的人學習溝通的目標都是想從改變別人開始,但是請別搞錯了,先改變自身慣性,覺察與細細地辨識自己的感受,而感受有很多種,例如:生氣、難過、孤單、驚訝⋯⋯讓情緒波動一會兒,等到取得內在和諧狀態,連結了內在,就會讓自己有力量。如果忽略了感受並急著回應外在,通常容易造成雙方的衝突。

↳透過SAGE有意識地引導大腦,可以與情緒更貼近,活化前額葉的運行,安穩承接內在的各種感受,讓副交感神經帶動身體緩和

從小到大,從最初的家庭教育,大多是從家庭裡學習如何應對不同的關係、學校教育、社會教育,總會給我們一連串要遵守的規範,有明文也有流傳已久的不成文規定,不遵守規範就是特立獨行,父母會失望、師長會發怒、同事主管會排擠,也許一開始我們會試著挑戰這些所謂的規範,認為這是可以打破的,但一次兩次被糾正甚至是責怪,像是打地鼠中的地鼠一樣,只要一出現馬上就被鐵鎚敲頭,基於趨利避害的本能,也就不再嘗試,選擇待在由規範、法條、經驗形成的舒適圈,日復一日造成難以改變的慣性。

修正應對姿態

當一個人說的話(口語的訊息)與表現出來的行為(非口語的訊息)互相衝突時,就是不一致的溝通。一個人如何溝通,與他內在的自我價值感有非常重要的關聯。應對姿態只是幫助你了解在遇到壓力的狀況下,你會用哪一個應對姿態做防衛。我們也可以注意: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、不同的場景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姿態。也就是說,應對姿態並不是固定不變的,只是你的慣性而已;而這種慣性,也沒有所謂的對不對,你只需要覺察它、了解它為何出現。

其實溝通的用意就是交換彼此想法、相互瞭解,過程中難免會有不同的想法撞擊,雖然不容易,但是練習不帶濾鏡去好奇對方和我們不同之處,可以幫助我們更輕鬆溝通。

我們之所以覺得溝通是件困難的事,絕大部分來自過往獲得的經驗,生長環境佔了重要的因素,家庭成員相處的模式、教養的方法等堆疊出現有溝通模式,非一時半刻能改變,有時候我們為了生存,怕受到傷害,會給自己穿上厚重的金鐘罩鐵布衫,隔絕了與人連結的機會,這樣不管對方說了什麼我們覺得自己至少還有一層保護,有趣的是,我們往往對越是親密的人穿上越厚重的盔甲,反而對沒有交集的陌生人更容易敞開心胸,所以讓自己多點覺察,拉回當下,別讓情緒主宰大腦,溝通的齒輪就會開始慢慢地轉動。

一致性的應對

如實的感受身體的感受、全然接納當下便是與自己誠實的連結,內外達成一致,這是比較健康的溝通樣貌,若是使用了不一致的應對姿態,練習接納,不必絕對的追求一致性,讓自己被框架住,這只是其中一項選項,是我們選擇的自由。

在乎情境:在乎彼此共同的目標

表達自我:說出內在的感受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

關照他人:留意對方感受,站在同一水平理解他人,讓彼此更靠近

連結渴望,跨越藩籬

生命自會找到出路,所有的選擇背後都是自我負責,只要能夠在對話裡開啟一個人的覺知,剩下的就是讓當事人能夠對自己負責了。

我們不需要成為別人的拯救者,我們只要成為那個溫暖無形的雙手,給予關愛與背後溫暖的力量也就足矣。

金句

You cannot beat a river into submission; you have to surrender to its current, and use its power as your own.

你無法打敗一條河流,你必須向現狀臣服,利用他的力量。

順應生命之流,臣服帶來力量,這是老師在書上寫下的一段字,雖然還沒完全悟透,可是提醒了我要脫離我執,不必強求最好的結果,但求盡心盡力。

☺ 推薦原因

之前有買過其他本有關薩提爾對話的書籍,老實講非常勉強讀完,並不是寫得不好,而且以一個對薩提爾沒有概念的人來說太難入門,即使知道冰山底下的架構卻不知如何運用,而崇義老師用了非常多的實例講解,也盡量說的潛顯易懂,讓讀者可以時刻檢視自己的做法和老師有何異同之處,當然這沒有什麼標準答案,我想,溝通這條路要學的還多著,但是這本書可以為我們帶來一個好的開始,我因此經常在情緒滿溢之前練習停下來,也不再急著解決問題,而是先感受自己當下的情緒,期許自己可以成為在黑暗中為他人帶來一點點光的人。

You may also like